非遗传统民间文学——焦尾琴传说
时间:2023年05月11日 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admin
焦尾琴传说 ,主要流传于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地区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
焦尾琴,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。与其他三张琴相比,“焦尾”琴名直白无华,但其身世非同寻常,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。
蔡邕是汉代末期的文学家、音乐家,他不但善于演奏古琴,还擅于制琴。
据传,蔡邕善弹琴,在溧阳,他教女儿蔡文姬弹琴。有一次蔡邕路过观山,看见有一个人正在拿青桐木当柴烧做饭,架起一口大铁锅,下面正在烧火,柴火在烈焰中噼噼啪啪的一阵作响,火势正旺。蔡邕在旁边经过,忽然发现一块上好的青桐木正在燃烧,他知道青桐木是做古琴最好的材料了,这样烧掉非常可惜,于是连忙把这块木材抽了出来,掸灭上面的火,他一边仔细端详着这块烧焦的木头,一边连声说:“可惜,太可惜了”。他这种举动,把烧火的人弄懵了,蔡邕解释说:“这块木头是做琴的好材料,烧掉实在是太可惜了。”烧火的人笑道:“原来如此,既然您这么喜欢,就拿去好了。”令蔡邕兴奋的就是这段被烧的青桐木所剩下的长度恰合琴身的需要,不过琴尾留下了烧焦的痕迹。蔡邕精心制作了一张古琴,他把烧焦的部分放在琴的尾部,并给这琴取了一个极为雅致的名字:“焦尾琴”。《后汉书·蔡邕传》:“吴人有烧桐以爨者,邕闻火烈之声。知其良木,因请而裁为琴,果有美音,而其尾犹焦,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。”
2009年,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组织专家查检史料,并在溧阳观山蔡邕读书台一带实地采集,多方科学考证,最终确定溧阳是东汉蔡邕制作焦尾琴的地方。在天目湖观山与前山之间的一座小山上,有蔡邕读书台遗址。天目湖苏园内的中国焦尾琴艺术馆里有焦尾琴的复制品。2009年9月26日,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长、音乐大师冯玉钰教授在溧阳市举行以“琴筝丝竹颂中华”为主题的大型民乐盛典音乐会上,正式宣布溧阳是中国四大古琴之一焦尾琴的故里,并向溧阳市政府授予了焦尾琴故里的牌匾。
焦尾琴,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。与其他三张琴相比,“焦尾”琴名直白无华,但其身世非同寻常,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。
蔡邕是汉代末期的文学家、音乐家,他不但善于演奏古琴,还擅于制琴。
据传,蔡邕善弹琴,在溧阳,他教女儿蔡文姬弹琴。有一次蔡邕路过观山,看见有一个人正在拿青桐木当柴烧做饭,架起一口大铁锅,下面正在烧火,柴火在烈焰中噼噼啪啪的一阵作响,火势正旺。蔡邕在旁边经过,忽然发现一块上好的青桐木正在燃烧,他知道青桐木是做古琴最好的材料了,这样烧掉非常可惜,于是连忙把这块木材抽了出来,掸灭上面的火,他一边仔细端详着这块烧焦的木头,一边连声说:“可惜,太可惜了”。他这种举动,把烧火的人弄懵了,蔡邕解释说:“这块木头是做琴的好材料,烧掉实在是太可惜了。”烧火的人笑道:“原来如此,既然您这么喜欢,就拿去好了。”令蔡邕兴奋的就是这段被烧的青桐木所剩下的长度恰合琴身的需要,不过琴尾留下了烧焦的痕迹。蔡邕精心制作了一张古琴,他把烧焦的部分放在琴的尾部,并给这琴取了一个极为雅致的名字:“焦尾琴”。《后汉书·蔡邕传》:“吴人有烧桐以爨者,邕闻火烈之声。知其良木,因请而裁为琴,果有美音,而其尾犹焦,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。”
2009年,中国民族器乐学会组织专家查检史料,并在溧阳观山蔡邕读书台一带实地采集,多方科学考证,最终确定溧阳是东汉蔡邕制作焦尾琴的地方。在天目湖观山与前山之间的一座小山上,有蔡邕读书台遗址。天目湖苏园内的中国焦尾琴艺术馆里有焦尾琴的复制品。2009年9月26日,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长、音乐大师冯玉钰教授在溧阳市举行以“琴筝丝竹颂中华”为主题的大型民乐盛典音乐会上,正式宣布溧阳是中国四大古琴之一焦尾琴的故里,并向溧阳市政府授予了焦尾琴故里的牌匾。
